“環(huán)境友好的建筑才‘生態(tài)’”
- 作者:
- 來源:
- 日期: 2020-05-24
- 瀏覽次數: 2839次
位于摩洛哥南部瓦爾扎扎特地區(qū)的本·哈杜筑壘村全部用紅土和木材作為材料,以“干打壘”方式依山而建。小窗和厚夯土墻,都是沙漠地區(qū)建筑的普遍特色。
5月19日,“新常態(tài)·新設計”清華設計學術周在清華大學開幕。在當天的圓桌論壇中,來自建筑設計學界、業(yè)界的四位從業(yè)者就智慧城市、生態(tài)建筑、智能家居及三者的關系等進行了討論。在城市化急劇推進的今天,“生態(tài)建筑”作為一個概念越來越多地被引入到城市的規(guī)劃、設計中去。力圖改變“千城一面”現狀的“生態(tài)建筑”,如何真正作為一個有機體適應不同城市的不同情況?
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莊惟敏反對把“生態(tài)城市”作為一個標簽化的概念去看待,“被熱議的生態(tài)建筑很大程度上被標簽化了,對于建筑師或者設計院而言,更重要的是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對環(huán)境友好的建筑。”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文兵介紹,智慧城市的核心是采集、傳輸、處理數據的城市管理技術手段。而建筑師、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朱培則指出,不管是生態(tài)建筑還是綠色建筑,都要符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在他看來,別把深圳的項目蓋到新疆,別把東北的建筑蓋到柬埔寨是最大的生態(tài)。多年從事房地產開發(fā)的旭輝集團北京區(qū)域事業(yè)部總經理孔鵬則認為,從智慧城市到生態(tài)建筑到智能家居講的是一個事情,即人試圖通過技術手段和對數據的了解,重新讓一個空間產生更有效率的組織方式。只不過一個放在了城市尺度,一個放在了建筑尺度,一個是放在了戶內尺度。三者目標不同,智慧城市以城市運營為目標,生態(tài)建筑以綠色為目標,智慧家居以舒適度為目標。他表示,最大的生態(tài)(建筑)是制定更加節(jié)制的(建筑)目標。
觀點
莊惟敏
(清華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
“被熱議的生態(tài)建筑很大程度上被標簽化了”
我理解的智慧城市、生態(tài)建筑類型,不過是現在的人或者是現在的領導真的希望把它做成一種綜合概念的目標。我們不能說什么叫智慧城市,把它定義一下按照這個就去走了。從我個人角度而言,目前建筑設計學界、業(yè)界概念太多。就像我們現在的學校里面最煩的事情是研究生寫論文的時候造一堆概念,解釋一遍論文就做完了?,F在很多人在出概念和解釋概念,這一點我認為是有問題的。很多建筑師從原來單純地強調綠色建筑和生態(tài)建筑,現在說得更多的是環(huán)境友好或者說貼切的建筑,我覺得這個是關鍵。
說到智慧城市,現在還有人提到“海綿城市”。我個人有時候不太清楚這些概念,但是我知道一點,建筑一定要是合格的產品,這只是建筑最低的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保證自己出來的產品是合格品,在這個基礎之上必須要有你自己的創(chuàng)意,必須要有你自己對文化的理解,對環(huán)境的理解。在這個地方多落腳一點,比單純談一些概念強。我們院沒有就智慧城市做過討論。我們更多關注建筑單體本身和城市設計本身。對智慧城市和規(guī)劃、設計接觸更多一點。生態(tài)建筑被標簽化了。我覺得也沒有建筑師愿意標榜自己做的是生態(tài)建筑,拿這件事情來說事。
文兵
(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采集、傳輸、處理數據的管理技術手段”
我們設計院有一個傳統(tǒng),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我們一般會組織人去研究一下,拿出一點我們院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大家形成共識。比如我們對智慧城市進行過專門的討論,提了一個概念,我們認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采集、傳輸、處理數據,根據數據自動地對前端做出指令,讓它能夠相應地提醒該由誰去處理,這是城市管理的一個技術手段。就像我們人體是一樣的,反射到頭腦再收回來,智慧核心就是這樣。
我們在做智慧城市研究的時候,一個是對它的系統(tǒng)做哪些可能對城市管理有幫助進行研究。第二個是針對產品的,前端要采集數據,結果有兩種處理指令,一種是讓設備自動地做出反應。比如說天亮了,自動關燈,這是很正常的。另一種是有可能哪個燈壞了,負責維修的人直接去維修,說起來也不是特別復雜的問題。
我也同意莊惟敏院長的看法,目前建筑設計學界、業(yè)界概念太多。我們專門研究綠色、生態(tài)、低碳等等很多的概念。說白了就這點——同類型的房子在北京這個地方每平方米要耗93度電,我們做的每平方米耗70度電。不管是被動還是主動,實現這個就可以了。綠色建筑到最后它(拼的)不是技術對標,而是設計師骨子里的綠色概念。這樣建筑師的設計才會做得更好。
朱培
(建筑師、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
“別把東北的建筑蓋到柬埔寨,這是最大的生態(tài)”
什么是生態(tài)建筑?我也不知道,我和莊院長的感覺是一樣的。我認為,建筑還是要有一個區(qū)域的特點,你要符合區(qū)域的氣候條件,能夠遮風避雨。比如在沙漠怎么做建筑是和當地的氣候相關的,只要在沙漠地區(qū),建筑的形態(tài)就非常像。比如說回到遠古,人類都是隔絕的,沒有交往,但是你發(fā)現很多建筑驚人般的相似。
所以我理解莊院長說的那句話,這件事情根本不用提。生態(tài)建筑我覺得是一個建筑的最基本問題,每個建筑師設計的出發(fā)點都應該這么想,我們造建筑肯定不是為了浪費能源,特別是中國人講求自然的思考方式,所以我們的出發(fā)點一直是這樣,不借用技術。比如把樹種在樓上,我覺得這就不是一種生態(tài),那是和自然作對。
拉薩實際上有多少樹?三千米以上海拔的地方樹就很少。在混凝土上種樹,人類得付出多大的努力,而且種了以后能活嗎?我覺得這更多的是一個表象。生態(tài)還是發(fā)自骨子里的,遵循某種自然法則和規(guī)律。
現在我在設計一個很有意思的房子,房子是在一個懸崖上,一半是自動,一半是人造,我期待這個房子可以不用空調,冷氣夏天可以跑到外邊來,我們不要依靠更多的技術,而是非常樸素地依靠自然現象塑造建筑。只要別把深圳的項目蓋到新疆,別把東北的建筑蓋到柬埔寨,我覺得這是最大的生態(tài)。
孔鵬
(房地產開發(fā)經理)
“最大的生態(tài)建筑是我們要制定更加節(jié)制的目標”
關于生態(tài)建筑這件事情,我在一個生態(tài)論壇上也講過,我們最大的生態(tài)是什么?是去制定更加節(jié)制的目標。我們現在更多的是采用奢侈的、更加浪費的、不符合我們應該得到的資源目標上的很多技術手段,企圖說這些技術手段是比較低能耗和生態(tài)的。所以說我們的目標和需求是不能無限制膨脹的,要回到人本,回到大自然的規(guī)劃,才是更有意義的設計。
我認為建筑師應該更多承擔的責任是形式空間美,傳統(tǒng)地創(chuàng)造有意義價值空間的建筑,這種建筑是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是讓人舒適的。每個時代有新的概念和組織方式,都應歸到這個邏輯里,最終滿足人的需求。
現在我們去歐洲的酒店,你看到的還是兩個世紀以前的建筑,甚至連門童和馬車都沒有換。但是在內部的話,你從左邊還是右邊上床它都能夠檢測到。建筑師始終要保持一顆好奇而旺盛的心,每次要創(chuàng)造一些新的東西出來,這個是建筑師必備的素質。
最后是關于賺錢的問題。我們核心追求是要滿足客戶的需求,北京霧霾多,建筑設計就可以做一些過濾裝置,而三亞PM2.5只有10,還上一個過濾裝置,讓這個房子多賣四五千,這是不可能的。做一些調整,最終使人生活在更好的環(huán)境里,這才是我們設計的目標。
Copyright © 江西三禾生態(tài)混凝土有限公司 ICP備案號:贛ICP備15005578號
電話:0791-86566797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區(qū)沿江南大道99號 www.avlady.com